安徽文明网、中安在线讯
为了解决居家养老的“最后一公里”难题,为深山老人提供免费上门服务,近期以来,该县黄尾镇探索组建了这样一支居家养老上门服务队,他们戴着小红帽,身着红马甲,背着工具包,脚踩电瓶车,穿行在山路之中;他们把老人当亲人,关注和服务的是孤寡老人、重度残疾居民和70岁以上贫困户等;他们是黄尾镇居家养老上门服务队,村民管他们叫“红马甲”,谱写了一曲敬老爱老的动人华章。
6月初,记者来到“五保老人”郑大应家中进行采访时,志愿者汪秀正俯身收拾餐桌,打扫卫生。郑大应家住黄尾镇平等村小垅组,退休以后一直独自生活,膝下无子女照顾。随着年龄的增长,郑大应的生活自理及长期照料问题正变得越来越突出。
得知这一情况以后,村里给郑老安排了一名居家养服务志愿者,她就是汪秀。每个月隔三差五,汪秀都会骑着电瓶车来给郑大应收拾房间、整理衣物,顺便给家门口的小菜地打理一番。“前几天天气好,我把郑伯的被子床单都拆下来洗了,还晒了衣服,干完活又给他重新叠好送去。”汪秀说,除了打扫卫生,她有时还会帮老人洗头理发,保持个人整洁和卫生。
沿着山路蜿蜒向前,平等村小河组的76岁徐兰香老人正坐在自家堂屋内,等着汪秀给她洗头理发。前段时间,徐兰香老人生了一场大病,病后生活不能自理。汪秀知道了这一情况,把徐兰香当成自己家人一样照顾,将老人的房间打扫地像自己家一样干净。
44岁的志愿者汪秀是岳西县黄尾镇平等村人,服务对象目前有28户。汪秀的老公常年在外打工,她就带着孩子租住在村校旁边,家里养了1000多只鸡。虽然家事较多,但听说村里组建了居家养老上门服务队,汪秀马上就报了名。她说,时间挤挤就出来了,自己事情做快点就行。
从去年十月份开始,汪秀一家一家上门为老人服务,有的半天就能忙好,有的需要一整天。在不断的摸索中,汪秀总结了很多照顾老人的小妙招。比如,随身携带一个小布包就是一个百宝箱,里面会提前装好洗衣粉、肥皂、梳子、针线盒、清洁球、手套等,以防老人家中没有。比如,针线的需求量**,因为很多老人睡得被子都是用针线缝的,没有缝好他们就会睡不好。
和汪秀一样,在黄尾镇,还有很多热心的村民志愿加入居家养老上门服务队。
汪秀梅家境富裕,听说村里在招志愿者,她就立马报了名。她所在的云峰村是黄尾镇**的村,地广人稀,而她不会骑车,常常蹭车或步行上门为老人服务。常常清晨五点起来,晚上六点多回去。云峰村有两位老人家在山上,要走十几里路才能到老人家。汪秀梅不怕累不怕脏,每次去都把老人的锅碗灶台打扫一新。
28岁的方玲是居家养老上门服务队中最年轻的。家住黄尾村的她,过去在景区做导游几个小时就能赚一百多元,但她不顾家人劝阻,执意坚持做志愿者,而且越做越开心,笑容常常挂在脸上。
黄尾村的蔡芸秀本身来自贫困户家庭,孩子尚幼,还是参加了服务队。她说,要用为老人服务的方式回报党和社会对贫困户的关爱。
“农村养老之前过多流于形式,实实在在的照顾非常少,而居家养老志愿服务正好可以弥补这一缺陷。”据岳西县文明办相关负责人介绍,近年来,黄尾镇针对生活自理能力差、经济困难、无子女或子女不能实施有效照顾的居家老年人,探索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,引导创新居家养老上门服务工作。这些志愿者来自不同村庄,除了保障老人住得干净,生活开心,还要教他们养成讲究卫生的好习惯,提供贴心的上门服务。
“算经济账肯定划不来。”汪秀笑着说,这些老人一个月只收60元,如果只考虑利益,这些老人谁来照顾?在为老人服务中,我们也收获了很多亲情,很多感动。不少老人都把我们当作自己亲闺女看待,我们也觉得很值。
享受志愿服务的老人在感动之余,总会尽自己所能感谢志愿者,志愿者收下了感谢,将真情服务继续践行在路上……如今,这样的文明互动,成为岳西县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中一道靓丽的风景。(记者 顾继月 文/图)